雖然今年的冬天似乎來得較晚,但近期台灣各地的日夜溫差開始變大,漸漸受東北季風影響,從本週末會開始轉冷,且濕氣變重,大家要做好換季的措施,以免身體不適。
在台灣普遍有「立冬進補」的習慣,而這個傳統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根據曆書記載:「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古人認為,認真工作辛苦一整年,又到了寒冷的季節,因為體力耗盡,所以需要趁這個時候犒賞一年來的努力,以飲食補充營養以恢復元氣,用健朗的身體狀況來抵禦寒冬來襲。有個俗諺說:「立冬補冬,補嘴空。」許多家庭會在立冬時節燉麻油雞、當歸鴨、四物雞等等來補充元氣,所以立冬進補的習俗就一直延續至今。
中醫師余雅雯認為,其實四季皆可補,只不過冬天是人體整個能量往內收藏的時節,尤其在冬至這一天,是氣候上寒暑交替、人體養生由陰轉陽的時刻,所以更能達到「收藏」的效果,選擇這時進補確實事半功倍。
儘管冬季是進補好時機,但市面上許多藥膳補品都是早年從北方文化流傳而來,不見得適合所有人,應該依照每個人的體質,選擇適當的溫補或涼補:
➠ 體質偏寒者:
容易手腳冰冷、臉色蒼白、拉肚子、腸胃虛寒的人,屬於體質較寒者,適合溫補。
進補重點是補血、補氣,可用黃耆、當歸、紅棗、枸杞、何首烏、羊肉爐、薑母鴨等較溫熱的食材和藥膳來進補。
➠ 體質偏熱者:
吃到燥熱的東西就容易上火、情緒煩躁、經常口乾破嘴、便秘、血壓高者,屬於熱性體質,應做涼補。
進補時最好選擇比較清淡的食材,達到顧腸胃、滋陰效果,例如蓮子、四神湯、白蘿蔔,鍋類可以昆布、番茄、豚骨湯底,加入蔬菜水果類食物烹煮,飯後來一杯酸梅湯也有疏通效果。
「大原則是進補之後覺得精神飽滿,但不會影響睡眠、或是出現長痘痘、便祕等不適症狀,就可以算是補得剛剛好,」余雅雯醫師表示。
大多數的人都以吃鍋物的方式進補,吃鍋聚會順道見見親朋好友,興致起了,總是會忍不住配酒助興。其實在吃鍋物進補時應配白開水為佳,適時補充水分,也可以喝仙楂烏梅茶解油膩、促進消化,或在用餐完畢後適量喝些茶清熱去火。
〘吃鍋進補的3大NG行為〙
⟁ 配啤酒_增加痛風風險。
⟁ 配白酒_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胃出血。
⟁ 吃冰、冷飲_易使肝臟、血管壁「卡油」,累積油脂,導致血管硬化、中性脂肪肝等。
參考資料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7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