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本故事

中醫如何看待異味性皮膚炎?又到了復發的季節該怎麼辦!

中醫如何看待異味性皮膚炎?又到了復發的季節該怎麼辦!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過敏性濕疹,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發炎疾病,易受精神狀態及氣候改變影響。通常症狀有: 皮膚有紅班、脫屑 ,以及搔癢嚴重造成皮膚表面出現抓痕或結痂皮及苔蘚化。

近年來,因為空氣汙染、社會壓力增大,或飲食無節制等因素,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是一種具有遺傳傾向的過敏性皮膚炎,患者除了皮膚反覆出現濕疹和搔癢之外,個人或家族中常合併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症狀。 

 

診斷異味性皮膚炎的主要標準,至少得包含下列三項以上:

  • 皮膚搔癢
  • 濕疹或苔癬化皮膚炎同時病灶符合位置,例如 : 嬰兒面部和四肢伸側皮膚、成人屈側皮膚的苔癬樣變化
  • 慢性或反覆性皮膚炎大於六個月以上
  • 個人或家族有異位性體質病史

 

除了看皮膚科拿類固醇藥膏塗抹,以及口服抗生素治療外,服用中醫處方,並使用中醫的外用藥,長期調理,也能夠有所改善。

從中醫的角度看,異味性皮膚炎可分成以下四種:

(1)濕熱型:皮膚見紅斑水瘡,滲出組織液,或有糜爛結痂,奇癢難忍,或癢痛兼作。常有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

治療:使用清熱利濕的中藥──黃柏、黃芩、山梔、、茯苓、夏枯草,滑石、蒲公英、金銀花。

(2)風熱型:皮膚紅疹,泛發全身、劇烈搔癢、常抓破皮出血、滲出液不多、舌紅、苔薄白或薄黃。

治療:使用涼血袪風的中藥──荊芥、防風、蟬脫、牛蒡子、生地、生石膏、知母、金銀花、黃芩。

(3)脾虛濕盛型:皮損色暗不鮮,皮膚表面有水泡及滲液,大便溏薄,容易疲倦,胃腸脹氣,舌淡,苔薄白或膩。

治療:使用健脾除濕的中藥──黨參、白朮、茯苓、蒼朮、薏苡仁、白蘚皮、陳皮、厚朴、木香。

(4)血虛風燥型:皮損乾燥粗糙脫屑,瘙癢劇烈,色素沉著或苔蘚樣,舌淡,苔薄。

治療:使用養血袪風的中藥──當歸、川芎、生地、赤芍、薏苡仁。

 

在中醫外用藥部分的話,常使用有收斂除濕、止癢、清熱消腫、抑菌止痛、養血潤膚等的中藥,常見有蒲公英、黃連、黃柏、金銀花、連翹、牡丹皮、紫草、薄荷、樟腦、土茯苓、白蘚皮等等藥物。 患處皮膚若是紅腫糜爛、有滲液,可外敷黃柏、青黛、冰片等來清熱消腫,收斂滲液;如果局部乾燥脫屑的話,可塗抹「紫雲膏」,紫草有涼血清熱,有消炎殺菌的作用;而當歸活血潤燥,可改善局部循環,修復損傷皮膚。

注意日常生活習慣也是治療的一部分,像是洗澡水不要過熱少用肥皂或有香料的沐浴清潔用品沐浴乳只使用於局部重點部位,其餘清水清洗帶過即可,免得將皮表上的保護性油脂被洗掉,而誘發搔癢,以及選用不含香精、防腐劑、抑菌劑的保濕乳液,以免刺激皮膚導致皮膚炎的惡化。寢具、枕頭每週以熱水清洗或高溫曝曬,減少環境中的過敏原。服裝可選擇較為柔軟、舒適、寬鬆或透氣的衣服。剪短指甲可降低搔抓所帶來的傷害,也能降低破皮、感染的風險。

 

異位性皮膚炎本就屬頑固難纏的皮膚疾病,治療時程需要數周,或是數月才會有顯著的改善。而注意飲食是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避免接觸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

如蛋類、海鮮、花生、牛奶、堅果、小麥等,以降低皮膚搔癢的機會。

  • 多數的皮膚疾病在治療中,都將水產類列為禁忌食材

魚、蝦、貝類等都不建議食用,另外如海苔、海帶、海藻等也屬於水產類,盡量少吃為妙。

  • 有些蔬果也須避免食用

鳳梨、荔枝、芒果、西瓜、生菜等。

  • 肉類則建議只食用

豬肉雞肉,且謹守清淡的原則,禁食辣椒,也不吃經油炸或燒烤後的食物。

  • 禁食的食物即使經過加工仍不得食用

芒果變成芒果乾、毛蝦製成了蝦皮等,都仍是忌食食物,應特別留意。

 至於禁忌食物並不代表一輩子都不能吃,只要避開皮膚病發作與治療期間食用即可。一旦皮膚狀況恢復正常,也就代表體內代謝正常,便可少量食用,之後再視狀況進行增減。

 (一有症狀請立即向專業醫生求助,也請勿自行塗抹、服用來路不明的偏方!)

 

參考資料

https://www.yunyueh.com.tw/project-detail/32/

https://drailencheng.com.tw/news_detail.php?id=163

https://www.ihealth.com.tw/article/%E7%95%B0%E4%BD%8D%E6%80%A7%E7%9A%AE%E8%86%9A%E7%82%8E/

 

前の
炎夏即將到來 中暑不要過來
桔梗:用「永恆卻無望之愛」治療呼吸道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