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是中藥裡的上品,最早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並且不叫黃耆,而是叫「戴糝」,這就要提到個古老傳說了,此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有位名叫戴糝的老人,是位民間的老中醫,為人厚道又待人和善,一生救人無數,深受眾人愛戴。而他的外表瘦弱,皮膚淡黃,故人們尊稱他爲「黃耆」(耆有長者之意)。後來他因搶救墜崖兒童而身亡, 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其墓旁生長的一種具有補中益氣攻效的草藥稱為「黃耆」。
黃耆味甘、性微溫,是中醫最廣泛使用的補氣藥材,其實就是補脾、肺之氣──黃耆補「脾氣」,能夠鞏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使身體能充分吸收吃進的食物營養、藥物藥效;「肺氣」則與口腔、鼻腔呼吸道黏膜、皮膚等部位有關。
中醫將口腔、鼻腔呼吸道黏膜、皮膚等部位稱為「表」,是抵禦風邪的第一道防線。所謂「補氣固表」,適合身體較虛、易受風寒的人,在季節轉換或日夜溫差變化大時可補充點黃耆調養補氣,增強身體免疫力、調節排汗功能、預防感冒,如同隔著一道穩固的城牆對抗病毒。
現代醫學研究分析出黃耆主要含有:蔗糖、膽鹼、葉酸、甜菜鹼、黃酮類、胺基酸、葡萄糖醛酸等,其豐富營養成分對心臟、血管的擴張作用很有幫助,能促進血液循環,提供給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
因黃耆補氣功能強,且有「向上升」的方向性,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有以下症狀者,不建議使用黃耆或尋求專業中醫諮詢:
(1)容易臉紅、長痘痘之人。
(2)經常熬夜之人。
(3)口乾舌燥、易破嘴之人。
(4)消化及氣血循環差,容易胸悶、腹脹之人。
參考資料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5952
http://ir.cmu.edu.tw/retrieve/41203/60-61.pdf
https://www.lohongka.com.tw/Views/Health/magazine-detail.php?num=508&type=1